關於國文的一些小事
前言:
這一篇文章本來是用來丟學習歷程用的,但是我覺得我寫得不錯,想說可以放上來紀念紀念。
內容分兩部分,其一為我對於國文的見解,其二為我練習報導文學的成品
什麼是國文
國文到底可以幹嘛?為甚麼我們要學習這個學科?
在探討以上兩個問題之前,我曾思考過另外的一個問題。其他的學科,比如說”數學”是在探討數字間的學問,”英文”是在探討英國人使用的文字。那麼,為何國文科會叫做”國文”而非”中文”呢?
要毀滅一個民族,從摧毀其文化開始 野夫
一個民族之所以成為一個民族,除了血緣關係外,最重要的就是該民族的向心力,什麼維繫了這股向心力?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生活在一個擁有相同文化的人群中,會感到有歸屬感,我們過著相同的節日,吃著相似的食物,說著相同的語言,我們,是同一個民族。
一個民族的文化,最能體現在哪呢?就是該民族的語言。國文老師曾經說過,一個文化最核心的價值,是無法被翻譯成其他語言的。比如說”仁”、”孝”等等。因為他國的文化沒有包含這些中華民族的文化,因此當他們的老祖宗在創造文字時自然就不會想到要創造這一些文字,畢竟,誰會沒事去創造一個自己用不著的東西,這不自找麻煩?
再進行一些更深入的探討,不僅僅是文字的意思,”文字主體”也可以反映出文化。比如說”祭”這個字,拆成古文後,我們可以發現,祭的右上角是一隻手,左上角是一塊肉,而下方則是一個平台,用以將供品放在上面祭天。由”祭”這個字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古代其實是有類似祭天的儀式存在。文字,此時變成了文化的載體。中文是世界上少數不多的困難語言,其困難點就在於每個字都長得不太一樣。比如說英文,就是26個字母進行排列組合,所以比中文簡單許多。然而,正是因為中文十分的複雜,這才可以擁有”乘載文化”的特性。
中文,亦有其他的妙用。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當我在讀一篇文章,特別是較為早期的作家的文章,在某些時刻,我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韻律感,比如以下這一段:
靜極了,這朝來水溶溶的大道,只遠處牛奶車的鈴聲,點綴這周遭的沉默 -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
使得我感受到文字彷彿活過來了一樣。
又比如說一段文字到底能夠包含多少的情感?比如說下面這一段歌詞
夢裡的餘溫 夠我抵擋那世間寒冷 -王傑 為了愛夢一生
當我第一次聽見這首歌時,聽見這一句歌詞,還沒有甚麼感受,但是當我細想時,卻發現這一句歌詞其實包含了非常非常多的情感這是多麼的痛苦,多麼的失落,從美好的夢境中醒來,面對現實的殘酷,迫不得已,只能用夢中的餘溫來抵禦世間的寒冷。而前面的幾段
為了愛 寧願不醒來 再多苦 我不在乎
為了愛 這場夢吹不散 情願 用一生等待
又讓我好似看見一個故作堅強的人,即便是極度的心痛,卻又說夢裡面的餘溫,足夠我抵禦世間寒冷。這個”夠”,又將情緒推了一層。這,就是中文的強大之處,一個字,可以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說了這麼多,我想,也可以統整一下到底”什麼是國文”了。國文,之所以叫做國文,正是因為它乘載了整個國家的文化,在國文課本中,記載了諸多古時的文章,而這一些文章中所敘述的,就是中華的傳統文化。
報導文學
國文除了可以拿來繼承文化外,還有一個主要用途,就是拿來溝通。為了要溝通,尤其是在這個速度極快的世代,有一種文學,叫做”報導文學”也就出現了。報導文學中有著標題之分,較為關鍵的字眼會做成大標題展示出來,而且內容會將人事時地物等簡略交代,省去不必要的修辭法比如隱喻等等。方便讀者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最多的資訊。
以下為我練習報導文學的其中一個作品,我嘗試將”鴻門宴”一文製作成一份報紙。嘗試將鴻門宴一文中的某些背景加入,並且以另一個角度分析鴻門宴宴中的座位
本文標題:關於國文的一些小事
文章作者:W_X_Dai
發佈時間:2022-02-12
最後更新:2023-12-17
原始連結:http://w-x-dai.github.io/2022/02/12/what-is-chinese/
版權聲明:本部落格所有的原創文章,均採用 CC BY 4.0 許可協議。
分享